<td style="padding-top: 10px" class=view height=25 colspan=2 content?>
近日,教育部就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與此同時,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一方面,我國高級藍領人才存大量缺口、職校生就業率高于本科生;另一方面,在惟學歷論的社會背景下職業教育難阻遇冷步伐,分析稱,惟有取消學校管理等級制度,建立科學評價體系,才能促進教育多元化發展。
職教畢業生存大量缺口
4月上旬,教育部于官網上公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大綱(修訂)》(征求意見稿),并于5月12日前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把學校德育工作作為辦學質量和水平評估的重要指標,并納入中等職業教育體系。
有學者曾經統計了2004年至今的十次政府工作報告,無一例外,每一次都提到了職業教育,其中作為關鍵詞共出現了28次。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職業教育話題也有三次被提及。
黨和中央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源于我國對于職教人才的大幅缺口。僅以中職教育為例,一個多月前教育部發布的《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顯示,中職生的就業率超過95%,已經遠高于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率。 信息源:惠州人才網_www.0752rc.cn_雄鷹標志<;/span>
職業教育的高就業率,源于我國對高級藍領以及技工人才的大幅缺口,這在一些二三線城市表現得尤為明顯。國內某知名求職招聘網站的最新數據顯示,東北某省會城市藍領的平均月薪超5200元,技工缺口仍為53%。
“免費”旗號難阻遇冷步伐 信息源:惠州招聘網_www.0752rc.cn_雄鷹標志
為了填補職業教育人才的缺口,加大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近年來國家不斷在職教改革措施上推陳出新。
2012年,教育部在遼寧、上海、江蘇等10個省(市/自治區)制定和實施職業院校“生均撥款”標準,在內蒙古、山西、福建、重慶等9個省(市/自治區),推行免學費制度,對于職業學校每名學生每年的補貼標準從2000-4800元人民幣不等。
教育部職成司司長葛道凱介紹,高等職業院校也將實現撥款制度,雖然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尚無國家統一標準,但都由每個省自定標準,“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全面實施將是大勢所趨”。
盡管我國職業教育人才薪酬不斷看漲、就業率不斷攀升、國家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但卻無法阻擋它繼續遇冷的步伐。
近日,原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現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理事會會長紀寶成的公開言論,直接點出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尷尬現狀,“關于職業技術教育,大家談起來都認為很重要,現實生活中又離不開,但打心眼里瞧不上。現在幾乎沒有市委書記、市長與縣委書記、縣長的孩子上職業院校,就連說職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沒有上職業院校”。
職教出路在于制度變革
“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被視為一個低于普通教育的‘層次’,無論是在中考招生,還是在高考招生,始終都放在最后。”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分析稱,在學歷社會,職業教育已淪為家長和學生迫不得已的選擇,這在制度上導致職業教育處于被輕視的地位,無論是職教從業者,還是職教學生,都普遍缺乏對職教的認同感。
熊丙奇同時認為,改變這種現狀,惟有通過教育制度和就業制度的變革。“如果我國學校管理取消登記,學校招生取消重點校、普通校、職校,取消一本、二本、三本,就業中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職教才能獲得和其他教育一樣的地位,受教育者的選擇才會多元化。”熊丙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