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拼三年,一無所有的回到家。本以為媽媽會大發雷霆。可沒想到媽媽沒有罵我,還安慰我:“孩子,你并不是一無所有,最起碼你還有臉回來。”
臨近春節,在外漂泊的億萬中青年一個多月后將踏上歸鄉的旅程。對他們中的不少人而言,“回家”既讓人感到溫暖,也讓人感到一種壓力,相對于父老鄉親很高的期待,“沒臉回家”是一些年輕人的心理。
【農村大學生成社會“夾心層”】
據調查,農村大學畢業生群體有成為社會“夾心層”的趨勢。何為“夾心層”?他們有知識文化素養,不想回到家鄉,只能在外漂泊靠自己打拼,離自己渴望的生活還很遠,又比底層高一點,大多是“蟻族”、“蝸居”,成為“高壓力、亞健康、低工資”的代言人。
究其原因,其一,農村大學生起跑線較低,重點大學的農村生源呈逐漸萎縮勢態,如此一來農村大學生相對而言更難進入待遇較好、工作穩定的企事業單位。其二,他們缺少必要的社會資源。在外漂泊扎根立足的壓力,和他們資金、信息、人際關系等社會資源的缺乏難以匹配。其三,很多農村家庭堅信傾盡所有供孩子讀書一定能換來孩子在大城市的體面生活,親人的期盼讓農村大學生不忍破壞全家的夢想,于是更難以“返鄉”。
孩子“沒臉”回家,或者說大學生寧愿在大城市當“蟻族”也不愿回家“過生活”這難道不是社會的痛點嗎?農村一家人辛辛苦苦供孩子讀完大學,卻不是美夢的開始,相反,孩子選擇的人生是被世俗眼光和父母期盼所“綁架”,造成“沒臉回家”的心酸劇,這就是社會的痛點。
【過來人意見】
長春日報記者 于靜:
首先,比起父母對游子的牽掛,我們那點兒“臉面”真的是微不足道,父母等了那么長時間,不就是希望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嗎?當除夕的鞭炮聲響起時,如果聽著別人家里傳來的歡聲笑語,卻牽掛著遠在他鄉的兒女,父母的心里會是怎樣滋味?
其次,很多時候“沒臉回家”都是自己在嚇唬自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認真想想,這又何必呢?自己一沒做違法的事,二沒做虧心事,怎么就“沒臉回家”了?不就是暫時缺少成就、有些潦倒、困窘嗎?對年輕人來說,未來的路還長著呢,大大方方回家,和家人開開心心過個團圓年吧。
最后,家是避風港,家是加油站,在外面受苦受累受傷受罪,回家一趟,在親情的撫慰下,在年味的滋補下,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有望得到化解。來年再出來,肯定會讓你的“戰斗力”提升好幾個等級。
有首歌叫《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在這里,我想套用里面的歌詞送給那些“沒臉回家”的年輕人:我知道你想衣錦把鄉還,“有臉沒臉”回家過年,家里總有年夜飯,年后再折騰一番。
【網友評論】
親情比面子更珍貴
湖南長沙 高亞洲
“沒臉回家”的壓力顯然不是單維度的,在這個匆忙的時代,年輕人所遭遇的問題,除了工作上的困頓,還包括情感上的空白、精神上的迷茫等方面。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必須共同面對的“痛點”。
時代痛感要靠改革發展來紓解,也需要年輕人自己去找尋壓力出口。不可否認,所謂的“沒臉回家”,有一定的面子心理在作祟。有句歌詞唱得好: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只要自己努力經營了,不負青春年華,又何談“沒臉”呢?合家團圓,喜氣洋洋,才是過年的真正意義。事實上,很多年終不安和焦慮,想開了不過是庸人自擾。親情比面子彌足珍貴,親情難圓和鄉愁難解才是真正的不可承受之重。
從親情角度而言,過年回家看看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倫理,以沒賺到錢、沒找到“另一半”為借口不回家,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也非父母所愿。親情寶貴,夢想可貴,但二者并非一定難以兼顧。多一點溝通交流和相互關愛,親情會成為夢想的溫厚依托。
制度關懷不可或缺
湖北武漢 楊朝清
“沒臉回家”,是一部分出生在農村、生活在城市的青年人的心理焦慮。他們一方面承載著“出人頭地”的家庭期望,另一方面卻又難以在短期內實現人生突破,這樣的痛楚最難紓解,也最需要制度關懷。
在上學讀書過程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區域發展不平衡,家庭缺少經濟投入和智力支持,讓農家子弟處在了相對不利地位;在工作生活上,他們還要面臨高昂的城市融入成本,承受著難以言說的堅硬現實。種種不利因素,最終引致了青年人強烈的挫敗感和失落感。
幫助青年人擺脫艱辛和悲情,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改革工程。不論是從“弱勢補償”的角度增加農村生源就讀重點大學的機會,還是創造一個公平正義的就業環境,抑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助力青年人更好融入城市,都需要用堅定不移的改革和細致入微的制度,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多一些直指人心的制度關懷,寒門青年的心底才能被陽光鋪滿。
擺正心態才是關鍵
山東煙臺 叢曉波
青年人,尤其是農村大學生日漸淪為社會“夾心層”,是部分社會現實。破解難題,需要為農村大學生打通更多上升通道,也需要青年人積極調整心態,正確看待青春夢想和個人價值。
事實上,無論是二、三線城市,還是小城鎮和農村,都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只要不怕吃苦,不怕失敗,在哪里都可能成功。一些農村大學生一旦跳出農門,心態就發生了變化,哪怕在大城市住地下室,也不愿回鄉創業或者到更能施展拳腳的中小城市去。這種一廂情愿造成的生活困頓,不能完全歸咎于體制,更應從心態和觀念上找找原因。
許多時候,以財富論英雄,只會貶低了英雄的意義;以城市論成敗,只會讓成敗失去基本標準。價值多元的時代,成功的模式和標準本應見仁見智。身為農村大學生,不能一味被所謂“成功學”支配,為社會庸見所擾。建構起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成功觀,才能擁有永不貶值的財富。
卓博人才網綜合,轉載請說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