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件高風險的事。只要是高風險,就會有人不敢做、不愿做。“體制內”的人才就是一例。
新近出 臺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為體制內科研人員投身創業打了一針催化劑:體制內科研人員在職創業、離崗創業,可保留體制內身份和待遇三年。這被稱為“停薪留職”2.0版。在鼓勵大眾創業的背景下,人們期望科研人員也能出現類似于1992年前后公務員“下海熱”一樣的創業熱潮。
1983年,在民間創業激情涌動的背景下,有關部門曾經出 臺過一份關于“停薪留職”的政策,鼓勵了一大批體制內的人才創業,第一代民營企業也大都誕生于這一階段。1992年,鄧小 平南巡講話,一大批體制內精英投身創業,“92派”很快聲名鵲起。
這一次,同樣的浪潮能否再現?
比較前兩次創業潮與如今的創業環境,有非常大的不同。信息源:汕頭招聘網_www.rc3721.com前兩次人們創業最大的阻礙,在于政治風險——人們擔心的是國家是否真正允許個人創業。國家政策允許了,內心早已按捺不住的人們,不待揚鞭自奮蹄。所以,一紙允許“停薪留職”的政策,一番透露改革開放信息的講話,就是創業者們亟需的定心丸。而如今,顯然沒有人會再糾結于政策是否允許創業,他們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創業動力。指望給科研人員留條后路,就能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并不現實。
科研人員歷來是創業的主力軍,在互聯網大潮和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科研人員更是具有獨特的創業優勢。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業積極性,無疑能給當下大眾創業的熱潮再添一把火。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科學家和企業家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優秀的科學家未必能成為企業家。科學家只需要潛心做好研究就可以了,企業家則需要整合各種資源——人才、資金、項目、信息源:汕頭招聘網_www.rc3721.com市場……從優秀的科研人員到合格的創業者,不說脫胎換骨,也是一個巨大的轉型挑戰。
更重要的是,創業沒有回頭路。一個創業者,如果在出發的時候就給自己留了后路,恐怕沒有人能堅持到最后。從中科院出來的柳傳志就曾提醒,科研人員創業最重要的一點是“是不是真的下決心了”,如果腳踩兩只船,態度不堅定,創業很難成功。
對創業者來說,只要踏出了這一步,就要義無反顧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但凡留有后路,在九死一生的考驗面前,沒有幾個人能堅持到最后。體制內的科研人員,如果因為留有后路,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出來創業,成功的幾率可以忽略。真正有內心驅動的創業者,即使有后路也要在出發前自斷退路。
對科研人員來說,真正能夠激發他們創業動力的,是完善的創新成果保護制度,是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是社會對企業家群體真正的尊重,是高風險后面可以預見的高回報,而不是一條可以在創業失敗后灰頭土臉回去的“后路”。